注释

(一) 快乐

注1 -「我」:「我」自然本性、本性的我。

注2 -「本我」:「我」的自然本性、本性的我。

注3 - 班查达司(Panchadasi): 是一本以梵文诗节格式写成的教材,供给那些追随韦丹塔'(Vedanta)哲学者有个明确的指引有关不二' (Advaita)学说的真理。

注4 - 我: 这里是指「尊主」哗嘛娜·玛哈斯(Ramana Maharshi)。

注5 - 散开的衣服: 指非常简单的衣着。

(二) 「本我」和「非本我」:「真实」与「世界」

注1 - 外貌: 正如一个人误看蛇作为真正的绳子,人就是这样去看世界、神、和灵体此三种外表,而没有真正看到「本性的我」,亦即是祂真实的「至高实相」。

注2 - 不二(Advaita): 公元八世纪不二'学说只声明存在自己「真实」的本性内,就是存在一无二的境界。

注3 - 一体: 如果将脑子转向入内而不向外间事物,然后,你会看到脑子融入「我」的本性内里为一体,这就是独一的存在。

注4 - 绝对: 是绝对存在的,就是永远不变的、无形的、独一的、和静止的。超越一切变化便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绝对」的。

注5 - 伽华耶·娜环莲达(Kaivalya Navaneeta): 大约至少在公元五百年前是韦丹塔'(Vedanta)哲学的早期文献。

注6 - 内在者(Antaryamin): 遍布于我的「本性」,你保持存在祂内里,祂是在万物之内和无处不在的。

注7 - 微妙的身体(sukshma sarira):是由脑(manas)、生命力量(prana)、和自我(jiva)结合而成。

注8 - 韦丹塔(Vedanta):韦达'(Veda)意思是智慧、启示。安达' (anta)意思是终极。两词组成为「终极启示」的意思。大约公元前八百年韦丹塔'在印度被视为是古和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影响力最大的一派。韦丹塔'派主要的经典有:(一)韦丹塔'经(Vedanta)也被称为班门'经(Brahmasutra)(二)奥班尼萨'(Upanishad)(三)白伽画'歌(Bhagavad Gita)。

注9 - 珊卡华(Sankara): 大约在公元800年,印度哲学家珊卡华'再次复兴印度教,他是印度中世纪韦丹塔'(Vedanta)哲学的集大成者和谨守不二'学说的理论家。

注10 - 班门(Brahman): 至尊、绝对、存在于本性的我。

注11 - 宇宙景象: 使到一个人目视所有事物和景象,对于神纯粹是戏剧性的宇宙之舞'(Leela),一切都是美丽和欢乐。

注12 - 自我(Jiva): 个性的我。「自我」就是脑子,在真实中是「纯洁的我」,但它忘却了这个真理,脑子想像它自己是一个个别的灵体,脑子却被这形态束缚着。因此,它去寻找「本性的我」就是它自己。

注13 - 义仕哇华(Iswara): 存在于「本我」内称之为「神」。是印度的一个神学概念被翻译为「主」或「神」,应用于存在「至高」的境界。

注14 - 智者(jnani): 与智慧并存。

注15 - 幻象(maya): 幻象并不是虚假的,虽然它有它的外观,但它是「真实」中活跃的一面,「意识」内里它是制造各式各样的形态者,因此这样才会导致幻觉,一切多样化的都是「意识」内里而不别处。此「纯意识」包含着一个创造性的力量,可称「幻象」(maya)或称「能量」(Shakti),是创造形态或幻象的创造者。

注16 - 自傲(Hiranyagarbha):「自我」与微妙的身体'(sukshma sarira)合并后运作于睡梦中,意味着梦中人享受梦境里的悲欢

注17 - 实体(Virat):「自我」与有形态的身体'合并后运作于清醒的状态中,过去的运作结下快乐与痛苦

注18 - 意识(Chit): 纯然的意识、清净心、纯洁的脑。

注19 - 本我(Atma): 本性的我。

注20 - 自己: 个性的我。

注21 - 奥班尼萨(Upanishadic): 是一种哲学论文和对话录,是讨论哲学、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质。奥班尼萨'意思是通过透露最高「智慧」使无知者能安静地去认识「自我」的本性,流行通用时代早于公元六世纪以前

注22 - 「我」: 本性的我。

(三) 脑子

注1 -「我」:自我、个性的我

注2 - 微妙的脑子: 那股奥妙的力量从体内经过脑子和感官浮现出来的「我」就是「自我」

注3 - 我是衪(Soham): 本性的我就是衪,亦即是「神」

注4 - 结达(Gita): 白伽画'(Bhagavad Gita)歌经的简称

注5 -「我」: 个人性格的我

注6 - 智者: 这里是指「至尊」哗嘛娜·玛哈斯(Ramana Maharshi)。

注7 - 显耀(Para Brahman): 韦丹塔'(Vedanta)哲学家经常使用的术语来表示「至高的实相」。

注8 - 照耀: 纯然的智慧、纯然的意识

(四) 查询「谁是我?」

注1 -「我」: 自我、个人的我

注2 - 微妙倾向(vasanas):与生俱来的性格是来自前世那些生活习性的倾向。

注3 - 入定(dhyana): 脑只集中固定在一个目标对象,就是这样去放弃其它所有的念,然后剩下便是本性的我。

注4 -「我」: 自我

注5 - 自己: 本性的我

注6 -「我」: 自我

注7 - 昆达宁尼(Kundalini): 另一个称号就是「本我」(Atma)或是「意识」(Sakti)。

注8 - 萨哋(Sakti): 力量、威力。这种力量是集中于「心」内,此「心」是「心灵」。

(五) 降服

注1 - 亚仕达华伽(Astavakra):亚仕达华伽'歌经(Astavakra Gita)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含有最高的「智慧」,该著作是通过谈话的方式由圣人亚仕达华伽'(Astavakra)传授给国王颜拿伽'(Janaka)关于「本我」的指引。

注2 - 班门的智慧(Brahma Jnana):亦即是「至高的智慧」。

注3 - 自由意志: 事实上工作是有意为我们预先安排去做,但工作后所得出的结果是随我们喜欢去选择快乐或痛苦。当你没有认定你自己是个身体,亦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本性,和知道这并非是你的自由意志去选择做任何的工作,你就不会因为身体上做任何活动所得出的结果而受到影响,身体从事的活动是按照命运、过去的行为,或是神的安排。

注4 - 智者:「至尊」的哗嘛娜•玛哈斯(Ramana Maharshi)

注5 - 作业(karma): 三种因果(karmas)就是今世业(prarabdha),一个人在现今所做的因果是要目前的身体去了结。前世业(sanchita)是前世未完的结要今世去了结。未来的业(agamya)是今世和前世积累下来的业要留待来世去了结。

注6 - 舒华(Siva): 是印度教主要的神,祂被认为是至高无上、超脱、永恒、不变和无相之神。

(六) 三个境界: 醒界、梦界、和熟睡的境界

注1 - 一切都存在: 有世界、有「自我」、有开心和不开心、也有「本我」。

注2 - 附加之物: 独一存在是「极乐」,心理之物叠加在「极乐」之上便是无知,因此,附加之物是导致痛苦的来由。

注3 - 衪: 极乐、本我。

(七) 老师和恩典

注1 - 三个境界: 就是醒界丶梦界和熟睡的境界。我们最高的境界是「真实」的境界就是超越这三个境界。与「真实」相比,这三个境界不会被认为是真实的,他们像似真实是由于他们像梦幻般一直持续。在梦界与醒界里脑思想是活跃,而脑本身是创造世界。在无梦的睡眠中脑海像进入了种子内,但在清醒时又会再次创造世界。

注2 - 韦丹塔·宗达文妮(Vedanta chudamani): 启示「终极」的经文。

注3 -「我」: 自我

注4 - 保罗·布顿(Paul Brunton): 他是一名成功的英国记者,在1934年他著作了一本探索印度的奥秘'朝圣之旅一书。

(八) 觉悟「本我」

注1 - 不同感觉(bheda bhava): 已觉悟的智者拥有平等的眼光去感知所有人内里的「本我」,并没有感觉别的不同。因此,就不会出现二元性'的对立,例如:喜欢和不喜欢,好与坏,友谊和敌意。这是因为与局限于「我是身体」有关。

注2 - 天赋倾向(samskaras): 前世行动的倾向做成了今世行为的倾向。

注3 - 聆听(sravana): 特别是听神圣的真理。

注4 -「我们」: 本性的我。

注5 - 无限的眼睛(andhamilakan):「真实的意识」是无限的眼睛,视不到别的,没有二元性,无善恶,无对象,无主体,无时间,无空间,或没有种因果的种子。

注6 - 班门的形态(Brahmakara): 就是「自我」融入于「自然的本性」内,好像河流融入于大海里。

注7 - 祂:本性的我。

注8 - 某种东西: 意指「真实」的本性。

注9 - 攀哈盘(Pandharpur): 是印度的一个朝圣的城市在马哈华施查' (Maharashtra)邦,苏拉盘'(Solapur)区,皮马'(Bhima)的河岸边。

注10 - 伟多巴(Vithoba): 是印度教的神。

注11 - 伊司达·华达(Ishta Devata): 是印度教的一个专有名词,表示一个人崇拜他至爱之神。

注12 -「我」: 自我

注13 - 三玛哋(samadhana or samadhi): 是透过集中控制脑思想然后融入于「本我」内。三玛哋'本身就是「本我」的境界,是我们「真实」的境界。。

注14 - 存在-意识-极乐(Satchitananda): 在「真实」的境界,我们存在于纯洁意识的极乐里,但是,我们想像我们拥有一切的痛苦而受到约束。

(九) 心

注1 -「心」: 心灵的心

注2 - 寻找「本我」: 使用查询「本我」的方法

注3 - 华舒哋华·沙仕池(Vasudeva Sastri):是智者哗嘛娜·玛哈斯'的门徒。

注4 - 业(vasana): 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潜伏的欲望和情感迫使一个人做出特殊的行为。

注5 - 亚斯达(Vasishta): 古时七个伟大圣人之一,亚斯达'圣人的铜像被三间西方大学研究分析大约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亚斯达瑜伽'经(Yoga Vasishta)是圣人华觅奇'(Valmiki)以梵文写的一本约32,000联句的作品有关圣人亚斯达'与王子哗嘛'(Rama)之间的对话,作品阐述「非二元的学说」在它至纯的「非起源的理论」,在其中也以故事形式来阐释。

(十一) 「命运」与「自由意志」

注1 - 虔诚途径(bhakti marga): 智慧(jnana)与虔诚(bhakti)这两种方法同等是好,因为它们会导致同一个目标,就是「自我」融入于「本我」内。虔诚者称为降服,一个人查询「本我」称为智慧。这两者都试图带「自我」返回它的始源,「自我」是从此处显现出便要使它返回原处。

(十二) 智者

注1 - 白伽画达(Bhagavata):‘白伽画达'经(Bhagavata puranas)大约是公元4-10世纪之间,被认为是最纯净和最伟大的经在所有的‘盘弯娜'(puranas)经内,经过世世代代民间的口头传说,例如,故事,歌谣,或圣歌等方式而记录下来的不朽之作。如果一个人能够认真尝试去了解,去听和去诵念‘白伽画达'的诗句,便会完全彻底摆脱物质的束缚,和达到解脱或脱离生死的循环。

注2 - 祂: 与智慧一体的智者。

注3 - 脑袋却在别处: 智者的「终极」境界(sahaja)是在「自然」的境界里,祂一直只看到「本我」。

(十三) 杂类

注1 -「我」: 本性的我。

注2 - 哗嘛基娜(Sri Ramakrishna): 在1836年出生于‘孟高'(Bengal)农村。在1856年‘哗嘛基娜'成为‘伽莉'(Kali)神庙的主持,供奉‘伽莉'女神是‘孟高'传统的主要虔诚信仰。他注视女神的像及屡次目睹女神以万物之母的形态显灵。在1886年他逝世之时,他已广泛地被视为圣人,他的弟子并没有因他的去世而解散,他的学说促使他的首席弟子‘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去组织传道会,然后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哗嘛基娜'被信徒称为‘巴华玛喊沙' (Paramahamsa),是印度教尊崇已达到「至高实相」的老师。

注3 - 融入:「自我」融入于「本我」内。

注4 - 达舒娜摩哋(Dakshinamurti): 根据印度神话故事,‘达舒娜摩哋'是‘舒华'(Siva)神以人的形态现身出来,就是为了传达「唯一实相」的真理是通过静默,但静默是不能理解除了深厚的修行者,其他的人必须以言语告知。然而,一个人怎能用言语去表达而神本身也不用言语来表达。因此,‘珊卡华'(Sankara)建议以歌颂‘达舒娜摩哋'的方式,以此为名而实际上去寻求解释一切所有都是「班门」(Brahman),「班门」亦即是存在于本性的我。

注5 - 碧哈达弯亚伽•奥班尼萨(Brihadaranyaka Upanisad): 是‘奥班尼萨'(Upanisad)其中最古,最厚,和最重要的一本经书,它在公元前500年是由‘颜华伽'(Ajnavalkya)撰写。它表示是‘巨大森林的书',意思是应该静修阅读。书中介绍各种冥想,礼节和仪式的方法。

注6 - 盘弯娜(puranas): 是古代诗词包含有神话故事、传说等。在公元前五世纪写的‘盘弯娜'经,是古印度文献的一种。这类文献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宇宙论、神谱、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动。它们通常以诗体的问答形式,其经常连系不同的人物性格作为故事来表达基本内容。

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