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快乐

所有众生时常都渴望快乐,毫无痛苦的快乐,同时,每一个人最爱的就是他自己,爱的起因只是为了快乐,因此,这种快乐必定是存在于本身内里,进一步说,此种快乐是每一个人每天在熟睡和无思想状态下亲身体验得到。要是达到这种自然的快乐,人必须认识自己,为了这样,可采用自我查询「谁是我?」这个主要的方法。

快乐是「我」(1)的本性,「快乐」与「本我」(2)是没有不同的,唯一的快乐是「存在是本我」,这是真实的。世间万物内里是没有快乐,因为我们的无知,我们幻想自己所得到的快乐是来自世间万物。

如果像一般人的想法,他的快乐是因为外来的因素,这样便可下此结论: 增加他的快乐必定是随着财物而增加,快乐的减少也是随着财物的减少而成正比,因此,如果他是身无财物,他的快乐必定是零。然而,人类真正的体验是怎样?是否确定了这个观点?人在熟睡时是不会拥有财物的,包括他自己的身体,他并不是不快乐,反而是几快乐,每一个人都渴望睡得很好,因此,结论就是快乐是人类与生俱来而并非因为外来的因素,人必须去觉悟他的「本我」方能打开纯净无瑕的快乐之库。

班查达司'(Panchadasi)(3)内有一个故事,书中说明我们的痛苦与快乐是基于我们的概念而不是基于事实。

有两名青年村民向北印度朝圣,其中一人在途中逝世,另一名青年因接了一些工作而决定过一段时间才返回他的乡村。与此同时,他遇上另一位流浪的朝圣者,并通过流浪者去传达关于他和他已故朋友的音信回乡村,当流浪者在传递消息时无意中转换了活着青年和已故青年的名字,结果死者的家属知道他工作得非常好而为他开心,但活着青年的家属因为他的死讯而悲伤。

(4)习惯坐在地板上及躺在地上,没有散开的衣服(5),这就是自由,沙发椅是约束,对我来说是监狱,我不允许随处坐或喜欢怎样坐,这难道不是束缚吗?一个人一定有自由做自己喜欢之事和不让别人侍侯,「无求」是至高的极乐,这只能在体验中领悟出来,甚至帝王都比不上一个无欲无求的人。

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