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智者

在此时此地,甚至一个活在世上的智者'(jnani) 都可以得到解脱,在何时、何地、及怎样离开身躯对祂并不重要。有些智者表面上看似遭受痛苦、有些在入定'(samadhi)中、或有些在死亡前不被人见而消失掉,但对于祂们的智慧'(jnana)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此种痛苦只是表面上,对旁观者看似是真实,但对智者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衪已超越了误当身躯是真正的「本我」。

智者不认为祂是身躯,祂甚至看不见身体,祂只看见「本我」在身躯内,如果身体不在,只有「本我」,那么身体以任何形态消失,此种问题是不会出现的。

书中提及我们最大的弊病就是身体,是诞生下来的疾病(bhava-noy),如果一个人服药是为了强身和延寿,就好像一个人服药是使他的疾病永存不朽。在白伽画'(Bhagavata)(1)梵文诗内第十四章说身体不是真实的(变幻无常),无论身体是在休息或在移动,和是否命运'(prarabdha)的缘故要它依附着「衪」或是从「祂」那处而脱落。已觉悟「本我」的智者' (Siddha)是不会意识到这些,就似一个喝醉了的人被酒精蒙蔽着而不知道他的衣服是否在他身上。

有些书籍显示出智者的「终极」境界(sahaja)是怎样,和祂怎样一直只看到「本我」,祂生活在世间就像其他人一样的运作。譬如,你看见镜内的反映,你便知道镜才是真实而镜内的画面纯粹是反映,为了要看到镜子,一个人是否应该去停止看镜中的映象呢?

再次用银幕做个比喻 - 有一个银幕,在该银幕上首先出现一个国王的形像,他坐在宝座上,在戏剧开始的同一个银幕上,在他面前出现了不同的角色和景物,银幕上的国王也是在同一个银幕上观戏,观看者和被观之物只不过是银幕上的影子,唯一真实的就是这个银幕用来支撑着这些画面。在世间也是这样,观看者和被观之物一起构成了脑思想,而脑是基于「本我」和受到「本我」的支持。

在你的印象中身体就是你,所以,你认为智者也是有一个身体。智者有否说他是有一个身体?对你来看祂好似有一个身体,因为衪像其他人一样利用身体去办事。就像一条烧焦的绳看似仍然是一条绳,但它已不能作为绳子,假如你尝试用它去捆绑任何东西。如果一个人认定他自己是身体,这一切对他都是很难去理解。

查看所有不同类形的境界,当你从事自己在世界上的活动,必需要抓紧那个独一的境界就是「至高」及唯一「真实」的,视你的生命纯粹是一种活动,你会发现世界上所有表面的背后就是那个「真实」的存在你心内。因此,当你喜欢怎样游戏人间,永远不要让衪离开你的视线。好像激情和喜悦、焦虑和厌恶(但实际上是没有它们的存在)。像似有开始和坚持不懈地努力(但真的没有此种放不下的努力)当你自己从事世界事务时不要使你自己受到任何伤害,释放你自己与种种不同的关系,对外处事要配合你自己置身的环境和保持同样的宁静,然后随着你自己的喜爱去游戏人间

在祂(2)的脑海里是不存有任何欲望,虽然祂的身体似是在行动中,但在「真实」里是毫无活动。祂似是个聆听故事者但祂的脑袋却在别处(3)。同样的,一个满脑子都是欲念的人而他的身体却是不动,这才是真正的活动。一个无知觉的身体躺在此睡着,同时他可能是在梦中上山和落山。

一个在木头车上很快入睡的人,木头车是否开启或停顿,牛只是否带上颈轭,所有周围发生的事对他都是一样。对于智者也是一样,不管祂的身体是睡在木头车上、在工作中、在入定中(samadhi)、或在熟睡中,都是无关重要。

曾有此说法当解脱了「前世的业」(sanchita)和「来世的业」(agamya),智者会保留「今世的业」(prarabhha),这只是一个公式化的答复给无知者提出此种问题。当拥有几个妻子的丈夫逝世,他所有的妻子是逃不了守寡。甚至当「执事者」消失了,所有三种作业(karmas)也同时一起消失。

没有行动的智者才是真正不停地活动,祂的特点是永恒和强烈的活动,祂的静止就像一个缧旋转动得极快,它极快的速度连眼睛也跟不上,所以从表面上看似是静止,一般人却误解智者的静止是惰性,这是有需要去解释的。

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