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是谁?」是一本有关自我参究答问集的书名。这些问题是师利M.希瓦帕拉卡山‧皮雷于1902年左右,向师利拉玛纳‧马哈希尊者提问的。师利皮雷是哲学系毕业生,当时任职于南阿考特税捐稽征局税务部。1902年,他因公出差至提鲁万那马赖,顺道前往阿鲁那恰拉山(译注:Arunachala 是红色的圣山之意)的维鲁帕夏山洞(Virupaksha Cave)参访马哈希。他向马哈希寻求灵修的指引,并提出一些与自我参问有关的问题。由于尊者当时守默不语 ─ 不是为了严守禁语誓,而是因为没有谈话的意愿 ─ 他便以书写的方式回答。师利希瓦帕拉卡山‧皮雷事后凭记忆所及,把当时的十三个问答记录下来,并于1923年首度出版(原文为泰米尔语)。原书中并收录了他的两首诗作,描述他在尊者的恩典下茅塞顿开与安渡一场生命危机的心境。
此后,《我是谁?》经过多次再版。世面上除了十三和二十八个答问的不同版本之外,还有一种删除了问题,只把开示内容重新编排的散文版。现存的英译版是根据这个散文版来的。读者眼前的这本册子是二十八个答问版的英译本。
《自我参问》和《我是谁?》构成了上师首度开示的主要内容。这两本册子是尊者著作中唯一的两本单册。这两本册子清楚地揭示了尊者的中心教诲:自我参问是通往解脱的直径。《我是谁?》以清晰明确的方式,托出了自我参问的特定模式。心智是念头的组合。「我见」是心智中第一个生起的念头。追根究柢地参问「我是谁?」就可以摧毁所有其它的念头,最后连「我」的念头也会消失,剩下来的就是那至高无上的不二自性。自性与非我现象的错误认同,例如,肉体和心智,便因此终结。这就是明心见性(sakshatkara)。自我参问的过程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参问「我是谁?」的时候,其它的念头会生起,但参问者不应该屈从地追逐这些念头。相反地,他应该继续追问:「这些念头生起的对象是谁?」参问者必须保持极度的警觉才能做到这一点。透过持续不懈地参问,修习者就能让心智留守在它的源头,不再四处游荡,迷失在它亲手打造的思想迷宫里。包括呼吸控制和神相观想在内的其它法门,都应该被视为一种助行。它们的用处仅止于让心智变得安静和单点专注而已。对一个已经获得专注技巧的心智而言,自我参问会变得相对地容易。透过精进不息的自我参问,念头得以摧毁,自性得以证悟 ─ 那个连「我见」都没有的终极实相。那个经验就是我们所指称的「静默」。
这就是师利拉玛纳‧马哈希尊者开示「我是谁?」(Nan Yar)的实质教诲。
T.M.P. 马哈德万
1982 年 6 月 30 日 于马德拉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