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自我参问

 

 

众生都欲求没有悲苦的快乐。我们在每一个人身上观察得知,众生最爱的是自己。快乐是爱的肇因。因此,为了获得这种属于人之本性的快乐,这种在没有心智活动的深渡睡眠中才能经验到的快乐,人应该认识自己。知识之道 ─ 以「我是谁?」为形式的自我参问,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方法。

 

 

一、我是谁?

 

由七大元素(dhatus)组成的粗糙肉身,不是我;掌管攀缘色、声、香、味、触客体(法尘)的五种感官作用 ─ 视、听、触、味、觉,不是我;掌管说话、移动、抓取、排泄和享乐功能的语言、活动、抓取、排泄和生殖器官,不是我;掌管内呼吸等五个作用的五种生命之气(prana),不是我;甚至那个负责思考的心智不是我;那个没有客体、没有作用,只残留着客体印象(影尘)的无明,也不是我。

 

二、如果这些都不是我,那么我是谁?

 

以「既非此」、「亦非彼」把上述全部否定以后,那个独存的觉性即是我。

 

三、觉性的本质是什么?

 

觉性的本质就是存在-意识-至福。

 

四、何时才能证悟自性?

 

当「所见」的世间移除以后,「能见」的自性便证悟了。

 

五、当世间还存在(被视为真实)的时候,自性就不会证悟吗?

 

不会。

 

六、为什么?

见者和客体就像草绳和蛇影一样。蛇影的妄念不除,草绳这个基底的真知就不会生起;同样地,只有当我们把世间视为真实的信念去除以后,才能证悟基底的自性。

 

七、世间这个所见的客体何时才能去除?

 

当心智 ─ 所有认知、所有行动缘起的肇因 ─ 安静下来的时候,世间就会消失。

 

八、心智的本质是什么?

 

所谓的「心智」是驻守在自性里的神奇力量。它引发了所有念头的生起。离开念头之外,没有一个叫做心智的东西。因此,念头就是心智的本质。离开念头之外,也没有一个叫做世间的独立实体。在深度的睡眠中,既没有念头,也没有世间。在清醒和做梦的状态中,既有念头,也有世间。正如蜘蛛吐丝(蛛网)以后,再把吐出来的丝收回体内一样,心智也会把它投射出来的世间消融在自身里面。当心智离开了自性,世间便显现了。因此,当世间显现(为真实)的时候,自性便隐而不现;当自性显现(照耀)的时候,世间便隐而不现。精进不懈地参究心智的本质,心智就会离开自性,而(以残留印象的形式)终结。我们指称的自性就是梵我(Atman)。心智只能依附着一个粗糙的实体存在;它不能单独存在。我们称为精微体或灵魂(jiva)的,其实就是心智。

 

九、如何透过自我参问之道了解心智的本质?

 

在这个肉身中生起的「我见」就是心智。一个参问「我见」最初生起之处的人,就会发现它是从心(heart)里生起的。心就是心智的起源。即使是一个不断思考「我-我」的人,也会被导向那个地方。「我见」是从心智中生起的第一念。「我见」生起之后,其它的念头才会生起。第一人称代名词出现以后,第二和第三人称代名词才会出现;没有第一人称代名词,就没有第二和第三人称代名词。

 

十、如何让心智安静下来?

 

透过 「我是谁?」的参问。「我是谁?」这个念头会摧毁所有其它的念头。「我是谁?」就像一根拨火的木棍,最后也会被火烧毁。然后,自性的证悟就发生了。

 

 

 

十一、用什么方法持续不断地参问「我是谁」?

 

其它念头生起的时候,你不应该追逐它们,你应该要参问:「这些念头生起的对象是谁?」无论生起多少念头都不重要。念头一生起,就应该精进地参问:「这个念头生起的对象是谁?」这时浮现出来的答案就是:「是我」。紧接着,再追问「我是谁?」心智就会返回它的源头,那个生起的念头就会止息下来。用这种方式反复练习,心智就会发展出留守在源头的技巧。当精微的心智透过大脑和感官追逐外境的时候,粗糙的名(names)和相(forms)就会显现;当它安住在心(heart)里的时候,名-相就会消失。不让心智追逐外境,让它留守在真心(Heart)里,就是所谓的「内摄」(antarmukha)。让心智离开了真心(Heart),就是我们所知的「外摄」(bahirmukha)。因此,当心智安住在真心(Heart)里,做为所有念头起源的「我见」就会离开,自始至终都存在的自性就会照耀。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抱着「无我」的心态。在这种方式下的所作所为,都会以湿婆(神)的本质显现。

 

十二、没有其它让心智安静的方法吗?

 

除了自我参问以外,没有其它适当的方法。其它方法追求的都是心智的控制。表面上受到控制的心智还会再度复出。呼吸控制法也是一样,心智会变得安静下来;但这种安静只能维持在呼吸被控制的情况下,一旦呼吸恢复常态,心智会再度活动,在残留印象的驱使下四处游荡。心智和呼吸来自同一个源头。究实而言,念头就是心智的本质。「我见」是心智的第一个念头;这个我见就是我执。我执的起源之处就是呼吸的起源之处。因此,当心智安静下来的时候,呼吸就得到了控制;呼吸受到控制的时候,心智就会变得安静。但在深度的睡眠中,心智虽然安静下来,呼吸并没有因此停止。这是因为神的意志在作用,为了让身体存活下来,以免他人产生这个身体已经死亡的印象。在清醒和三摩地的状态中,呼吸会在心智变得安静的同时得到控制。呼吸是心智的粗糙形式。人活着的时候,心智会把气息维系在身体里;肉体死亡的时候,心智就会把身体里的气息带走。因此,修习呼吸控制只是降伏(manonigraha)心智的助行而已;呼吸控制无法摧毁(manonasa)心智(末那识)。

 

神相观想、持咒、饮食的限制等,也像修习呼吸控制一样,只是让心智安静下来的助行罢了。

 

神相观想和持咒可以让心智变得单点专注。心智始终游荡成性。正如大象会心无旁鹜地用鼻子攀缘眼前的铁链一样,心智也会单独地被一个名号或形相盘踞。当心智以无数的念头向外扩张的时候,每一个念头都会变得软弱无力;但当这些念头被消融的时候,心智就会因为单点专注而变得强而有力。这样的心智修习自我参问就会轻而易举。所有修行的戒律中,凡是与适量地摄取悦性食物(sattvic food)有关的方法效果最佳。遵循这一条戒律会让心智的悦性品质(译注:真理、善与清净)增加,进而有助于自我参问的修习。

 

十三、客体残留的印象(念头)像海浪一样此起彼落。何时才能把这些念头全部摧毁?

 

当观照自性的浪潮越升越高的时候,这些念头就被摧毁了。

 

十四、我们有可能断除来自无始劫的残留印象,让自己安住在清净的自性里吗?

 

人应该精进不懈地观照自性,而不要屈服在「有没有可能?」的疑惑里。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也不应该忧虑地哀泣:「噢!我是一个罪人,我怎么可能得救?」人应该彻底地抛弃「我是罪人」的念头,精进地专注于自性的观照;那么这个人的修持必定会成功。心智没有一善一恶之分 ─ 心智只有一个。残留的印象可以分为吉祥与不吉祥两种。当心智受到吉祥的印象影响时就是善的;当它受到不吉祥的印象影响时就被视为恶的。

 

我们不应该放逐心智攀缘世间的客体(法尘)以及他人的是非利害。无论一个人有多坏,我们都不应该对他怀有瞋恨之心。远离贪、瞋二毒。我们施予别人的一切都是施予自己。一个了解这个真相的人岂有吝而不施之理?一个人的自我一旦生起,一切都跟着生起;自我安静下来,一切都跟着止息。待人处世的谦逊程度有多大,它带来的善果就有多大。一个心智安静的人,无论住在哪里都会自在。

 

十五、自我参问要修习多久?

 

只要心智里还留有客体的印象,就需要继续参问「我是谁?」念头生起的当下,就应该透过自我参问在当处加以摧毁。你也可以持续不断地只诉诸自性的默观,直到证悟自性为止。堡垒里的内敌会继续发动攻击;如果在它们一出现就加以剿灭,堡垒总有收复的一天。

 

十六、自性的本质是什么?

 

真相之中只有自性存在。世间、个体灵魂和神就像珠母散发的银光一样,都是自性的显相。世间、个体灵魂和神,三者同时显相,也同时消失。

 

自性就是绝对没有「我相」的那个。那个就是所谓的「静默」。自性本身就是世间;自性本身就是「我相」;自性本身就是神;万有就是湿婆,就是自性。

 

十七、万物不都是神的作工吗?

太阳不需要透过欲求、决心或刻意的努力而升起。在它单纯的临在下,日岩喷火、莲花绽放、水体蒸发、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如铁针因为磁石的临在而移动,被三大(宇宙)作用力和五重神性活动掌管的灵魂,也因为神单纯的临在,而依照个别的业力履行自己的活动。神没有计议,也不受业力的系缚。这就像世人的行动不会影响太阳的运转,或其它四大元素(译注:地、水、火、风)的盛衰盈亏不会影响第五大元素的空一样。

 

十八、哪一种信徒的品位最高?

 

把自己交付给自性(也就是神)的是所有信徒中的佼佼者。把自己臣服给神,意味着持续不断地安住在自性里,而不让自性以外的其它念头有生起的空间。

 

我们丢给神的任何负荷,祂都会承担。既然万物都被神至高的大能推动着,我们何不屈服在祂的大能之下,反而不断地为了该不该做什么,或应该如何做的念头苦思焦虑?我们知道火车会运载所有的重负,那么既然上了车,为何要把小小的行囊顶在头上,而不把它卸下,让自己轻松自在呢?

 

十九、无住是什么意思?

 

在念头生起之处彻底地加以摧毁,而不留任何残留印象,这就是无住。正如采珠人在腰间系石潜入海底采珠,每一个人都该秉持无住之心,潜入自己的内在证取自性的明珠。

 

二十、神或上师不能促使灵魂解脱吗?

 

神和上师只能开示解脱的道路,他们不会亲自把灵魂带到解脱的境界。事实上,神与上师无二无别。正如落入虎口的猎物已无路可逃,那些走进上师恩典视界里的人,也会得到上师的拯救而不再迷失。然而,每个人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为了获得解脱而遵循神或上师开示的道路。人只能透过自己的知识之眼认识自己,不是透过别人的眼睛。那个叫拉玛的人,需要借助一面镜子才能知道自己是拉玛吗?

 

二十一、渴求解脱的人需要参究宇宙基本元素(tatttvas)的本质吗?

 

一个想要丢掉垃圾的人,不需要分析垃圾的内容。同样地,一个想要认识自性的人,也不需要计算基本元素的数目,或参究那些元素的特性。他必须要做的就是摒弃任何一个会掩藏自性的元素。他应该把世间视为一场梦幻泡影。

 

二十二、清醒和做梦之间没有差别吗?

 

清醒的时间长,做梦的时间短;除此之外,两者毫无差别。清醒时所见的一切人事物似乎是真实的,梦中所见的一切也同样如此。在梦境里,心智会以另一个身体呈现。在清醒和做梦这两种状态中,念头和名-相都在同时发生。

 

二十三、阅读对渴求解脱的人有用吗?

 

所有经典都说心智安静才能获得解脱,因此,所有经典的教诲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让心智安静下来。一旦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就没有必要永无止境地阅读了。想要让心智安静下来,只要参问内在的自性即可。这种内在的追寻怎么能靠书本达成?人应该透过自己的智慧之眼认识自己的自性。自性在五个身鞘(sheaths)之内;书本在五个身鞘之外。既然参究自性必须剥除五个身鞘,想在书本里寻找自性就是徒劳无功之举了。为道日损,参究者总有一天势必要放下所学的一切。

 

二十四、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构成自性的本质;快乐与自性无二无别。世间的任何客体中都无快乐可言。我们在无明中想象着快乐可以从客体中汲取。心智外摄的时候,它经验到的是悲苦。真相是,当欲望获得满足以后,心智就会返回它的源头,享受自性的快乐。同样地,在睡眠、三摩地和昏迷的状态中,或者当欲求(憎恶)的客体已经获得(移除)的时候,心智也会回归源头,享受自性-快乐。心智就如此这般地在进出自性之间轮番奔波。树荫让人心情愉悦,离开树荫则炙热难耐。一个在烈日下奔波的人,来到树荫下会顿感清凉。一个在树荫和烈日之间来回穿梭的人是傻瓜。智者会恒常地安坐在树荫下。同样地,一个明白真理的人,他的心智不会离开大梵(Brahman)。相反地,无明者的心智会在世间轮转,饱受痛苦以后,再短暂地返回大梵里体验快乐。事实上,所谓的世间只是念头罢了。当世间消失,也就是没有念头的时候,心智便会经验到快乐;当世间显现的时候,心智就会经验到痛苦。

 

二十五、什么是真知灼见?

 

守默就是真知灼见。守默就是让心智消融在自性里。心电感应、感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和天眼通都不是构成真知灼见的条件。

 

二十六、无欲和智慧之间有什么关系?

 

无欲就是智慧。两者没有差别,它们是同样的意思。无欲是克制心智不追逐任何客体;智慧意味着客体不再显现。换言之,不追求自性以外之物就是离执或无欲;不离自性就是智慧。

 

二十七、自我参问和冥想有什么不同?

 

自我参问是让心智留守在自性里。冥想是观想自己是大梵、存在-意识-至福。

 

二十八、解脱是什么?

 

解脱就是透过参究系缚的本质,进而证悟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