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自我參問

 

 

眾生都欲求沒有悲苦的快樂。我們在每一個人身上觀察得知,眾生最愛的是自己。快樂是愛的肇因。因此,為了獲得這種屬於人之本性的快樂,這種在沒有心智活動的深度睡眠中才能經驗到的快樂,人應該認識自己。知識之道 ─ 以「我是誰?」為形式的自我參問,是達到這個目標的主要方法。

 

 

一、我是誰?

 

由七大元素(dhatus)組成的粗糙肉身,不是我;掌管攀緣色、聲、香、味、觸客體(法塵)的五種感官作用 ─ 視、聽、觸、味、覺,不是我;掌管說話、移動、抓取、排泄和享樂功能的語言、活動、抓取、排泄和生殖器官,不是我;掌管內呼吸等五個作用的五種生命之氣(prana),不是我;甚至那個負責思考的心智不是我;那個沒有客體、沒有作用,只殘留著客體印象(影塵)的無明,也不是我。

 

二、如果這些都不是我,那麼我是誰?

 

以「既非此」、「亦非彼」把上述全部否定以後,那個獨存的覺性即是我。

 

三、覺性的本質是什麼?

 

覺性的本質就是存在-意識-至福。

 

四、何時才能證悟自性?

 

當「所見」的世間移除以後,「能見」的自性便證悟了。

 

五、當世間還存在(被視為真實)的時候,自性就不會證悟嗎?

 

不會。

 

六、為什麼?

見者和客體就像草繩和蛇影一樣。蛇影的妄念不除,草繩這個基底的真知就不會生起;同樣地,只有當我們把世間視為真實的信念去除以後,才能證悟基底的自性。

 

七、世間這個所見的客體何時才能去除?

 

當心智 ─ 所有認知、所有行動緣起的肇因 ─ 安靜下來的時候,世間就會消失。

 

八、心智的本質是什麼?

 

所謂的「心智」是駐守在自性裡的神奇力量。它引發了所有念頭的生起。離開念頭之外,沒有一個叫做心智的東西。因此,念頭就是心智的本質。離開念頭之外,也沒有一個叫做世間的獨立實體。在深度的睡眠中,既沒有念頭,也沒有世間。在清醒和做夢的狀態中,既有念頭,也有世間。正如蜘蛛吐絲(蛛網)以後,再把吐出來的絲收回體內一樣,心智也會把它投射出來的世間消融在自身裡面。當心智離開了自性,世間便顯現了。因此,當世間顯現(為真實)的時候,自性便隱而不現;當自性顯現(照耀)的時候,世間便隱而不現。精進不懈地參究心智的本質,心智就會離開自性,而(以殘留印象的形式)終結。我們指稱的自性就是梵我(Atman)。心智只能依附著一個粗糙的實體存在;它不能單獨存在。我們稱為精微體或靈魂(jiva)的,其實就是心智。

 

九、如何透過自我參問之道瞭解心智的本質?

 

在這個肉身中生起的「我見」就是心智。一個參問「我見」最初生起之處的人,就會發現它是從心(heart)裡生起的。心就是心智的起源。即使是一個不斷思考「我-我」的人,也會被導向那個地方。「我見」是從心智中生起的第一念。「我見」生起之後,其他的念頭才會生起。第一人稱代名詞出現以後,第二和第三人稱代名詞才會出現;沒有第一人稱代名詞,就沒有第二和第三人稱代名詞。

 

十、如何讓心智安靜下來?

 

透過 「我是誰?」的參問。「我是誰?」這個念頭會摧毀所有其他的念頭。「我是誰?」就像一根撥火的木棍,最後也會被火燒毀。然後,自性的證悟就發生了。

 

十一、用什麼方法持續不斷地參問「我是誰」?

 

其他念頭生起的時候,你不應該追逐它們,你應該要參問:「這些念頭生起的對象是誰?」無論生起多少念頭都不重要。念頭一生起,就應該精進地參問:「這個念頭生起的對象是誰?」這時浮現出來的答案就是:「是我」。緊接著,再追問「我是誰?」心智就會返回它的源頭,那個生起的念頭就會止息下來。用這種方式反覆練習,心智就會發展出留守在源頭的技巧。當精微的心智透過大腦和感官追逐外境的時候,粗糙的名(names)和相(forms)就會顯現;當它安住在心(heart)裡的時候,名-相就會消失。不讓心智追逐外境,讓它留守在真心(Heart)裡,就是所謂的「內攝」(antarmukha)。讓心智離開了真心(Heart),就是我們所知的「外攝」(bahirmukha)。因此,當心智安住在真心(Heart)裡,做為所有念頭起源的「我見」就會離開,自始至終都存在的自性就會照耀。無論做任何事都應該抱著「無我」的心態。在這種方式下的所作所為,都會以濕婆(神)的本質顯現。

 

十二、沒有其他讓心智安靜的方法嗎?

 

除了自我參問以外,沒有其他適當的方法。其他方法追求的都是心智的控制。表面上受到控制的心智還會再度復出。呼吸控制法也是一樣,心智會變得安靜下來;但這種安靜只能維持在呼吸被控制的情況下,一旦呼吸恢復常態,心智會再度活動,在殘留印象的驅使下四處遊蕩。心智和呼吸來自同一個源頭。究實而言,念頭就是心智的本質。「我見」是心智的第一個念頭;這個我見就是我執。我執的起源之處就是呼吸的起源之處。因此,當心智安靜下來的時候,呼吸就得到了控制;呼吸受到控制的時候,心智就會變得安靜。但在深度的睡眠中,心智雖然安靜下來,呼吸並沒有因此停止。這是因為神的意志在作用,為了讓身體存活下來,以免他人產生這個身體已經死亡的印象。在清醒和三摩地的狀態中,呼吸會在心智變得安靜的同時得到控制。呼吸是心智的粗糙形式。人活著的時候,心智會把氣息維繫在身體裡;肉體死亡的時候,心智就會把身體裡的氣息帶走。因此,修習呼吸控制只是降伏(manonigraha)心智的助行而已;呼吸控制無法摧毀(manonasa)心智(末那識)。

 

神相觀想、持咒、飲食的限制等,也像修習呼吸控制一樣,只是讓心智安靜下來的助行罷了。

 

神相觀想和持咒可以讓心智變得單點專注。心智始終遊蕩成性。正如大象會心無旁鶩地用鼻子攀緣眼前的鐵鏈一樣,心智也會單獨地被一個名號或形相盤踞。當心智以無數的念頭向外擴張的時候,每一個念頭都會變得軟弱無力;但當這些念頭被消融的時候,心智就會因為單點專注而變得強而有力。這樣的心智修習自我參問就會輕而易舉。所有修行的戒律中,凡是與適量地攝取悅性食物(sattvic food)有關的方法效果最佳。遵循這一條戒律會讓心智的悅性品質(譯註:真理、善與清淨)增加,進而有助於自我參問的修習。

 

 

十三、客體殘留的印象(念頭)像海浪一樣此起彼落。何時才能把這些念頭全部摧毀?

 

當觀照自性的浪潮越升越高的時候,這些念頭就被摧毀了。

 

十四、我們有可能斷除來自無始劫的殘留印象,讓自己安住在清淨的自性裡嗎?

 

人應該精進不懈地觀照自性,而不要屈服在「有沒有可能?」的疑惑裡。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也不應該憂慮地哀泣:「噢!我是一個罪人,我怎麼可能得救?」人應該徹底地拋棄「我是罪人」的念頭,精進地專注於自性的觀照;那麼這個人的修持必定會成功。心智沒有一善一惡之分 ─ 心智只有一個。殘留的印象可以分為吉祥與不吉祥兩種。當心智受到吉祥的印象影響時就是善的;當它受到不吉祥的印象影響時就被視為惡的。

 

我們不應該放逐心智攀緣世間的客體(法塵)以及他人的是非利害。無論一個人有多壞,我們都不應該對他懷有瞋恨之心。遠離貪、瞋二毒。我們施予別人的一切都是施予自己。一個瞭解這個真相的人豈有吝而不施之理?一個人的自我一旦生起,一切都跟著生起;自我安靜下來,一切都跟著止息。待人處世的謙遜程度有多大,它帶來的善果就有多大。一個心智安靜的人,無論住在哪裡都會自在。

 

十五、自我參問要修習多久?

 

只要心智裡還留有客體的印象,就需要繼續參問「我是誰?」念頭生起的當下,就應該透過自我參問在當處加以摧毀。你也可以持續不斷地只訴諸自性的默觀,直到證悟自性為止。堡壘裡的內敵會繼續發動攻擊;如果在它們一出現就加以剿滅,堡壘總有收復的一天。

 

十六、自性的本質是什麼?

 

真相之中只有自性存在。世間、個體靈魂和神就像珠母散發的銀光一樣,都是自性的顯相。世間、個體靈魂和神,三者同時顯相,也同時消失。

 

自性就是絕對沒有「我相」的那個。那個就是所謂的「靜默」。自性本身就是世間;自性本身就是「我相」;自性本身就是神;萬有就是濕婆,就是自性。

 

十七、萬物不都是神的作工嗎?

太陽不需要透過欲求、決心或刻意的努力而升起。在它單純的臨在下,日岩噴火、蓮花綻放、水體蒸發、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如鐵針因為磁石的臨在而移動,被三大(宇宙)作用力和五重神性活動掌管的靈魂,也因為神單純的臨在,而依照個別的業力履行自己的活動。神沒有計議,也不受業力的繫縛。這就像世人的行動不會影響太陽的運轉,或其他四大元素(譯註:地、水、火、風)的盛衰盈虧不會影響第五大元素的空一樣。

 

十八、哪一種信徒的品位最高?

 

把自己交付給自性(也就是神)的是所有信徒中的佼佼者。把自己臣服給神,意味著持續不斷地安住在自性裡,而不讓自性以外的其他念頭有生起的空間。

 

我們丟給神的任何負荷,祂都會承擔。既然萬物都被神至高的大能推動著,我們何不屈服在祂的大能之下,反而不斷地為了該不該做什麼,或應該如何做的念頭苦思焦慮?我們知道火車會運載所有的重負,那麼既然上了車,為何要把小小的行囊頂在頭上,而不把它卸下,讓自己輕鬆自在呢?

 

十九、無住是什麼意思?

 

在念頭生起之處徹底地加以摧毀,而不留任何殘留印象,這就是無住。正如採珠人在腰間繫石潛入海底採珠,每一個人都該秉持無住之心,潛入自己的內在證取自性的明珠。

 

二十、神或上師不能促使靈魂解脫嗎?

 

神和上師只能開示解脫的道路,他們不會親自把靈魂帶到解脫的境界。事實上,神與上師無二無別。正如落入虎口的獵物已無路可逃,那些走進上師恩典視界裡的人,也會得到上師的拯救而不再迷失。然而,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的努力,為了獲得解脫而遵循神或上師開示的道路。人只能透過自己的知識之眼認識自己,不是透過別人的眼睛。那個叫拉瑪的人,需要借助一面鏡子才能知道自己是拉瑪嗎?

 

二十一、渴求解脫的人需要參究宇宙基本元素(tatttvas)的本質嗎?

 

一個想要丟掉垃圾的人,不需要分析垃圾的內容。同樣地,一個想要認識自性的人,也不需要計算基本元素的數目,或參究那些元素的特性。他必須要做的就是摒棄任何一個會掩藏自性的元素。他應該把世間視為一場夢幻泡影。

 

二十二、清醒和做夢之間沒有差別嗎?

 

清醒的時間長,做夢的時間短;除此之外,兩者毫無差別。清醒時所見的一切人事物似乎是真實的,夢中所見的一切也同樣如此。在夢境裡,心智會以另一個身體呈現。在清醒和做夢這兩種狀態中,念頭和名-相都在同時發生。

 

二十三、閱讀對渴求解脫的人有用嗎?

 

所有經典都說心智安靜才能獲得解脫,因此,所有經典的教誨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讓心智安靜下來。一旦瞭解這個道理以後,就沒有必要永無止境地閱讀了。想要讓心智安靜下來,只要參問內在的自性即可。這種內在的追尋怎麼能靠書本達成?人應該透過自己的智慧之眼認識自己的自性。自性在五個身鞘(sheaths)之內;書本在五個身鞘之外。既然參究自性必須剝除五個身鞘,想在書本裡尋找自性就是徒勞無功之舉了。為道日損,參究者總有一天勢必要放下所學的一切。

 

二十四、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構成自性的本質;快樂與自性無二無別。世間的任何客體中都無快樂可言。我們在無明中想像著快樂可以從客體中汲取。心智外攝的時候,它經驗到的是悲苦。真相是,當欲望獲得滿足以後,心智就會返回它的源頭,享受自性的快樂。同樣地,在睡眠、三摩地和昏迷的狀態中,或者當欲求(憎惡)的客體已經獲得(移除)的時候,心智也會回歸源頭,享受自性-快樂。心智就如此這般地在進出自性之間輪番奔波。樹蔭讓人心情愉悅,離開樹蔭則炙熱難耐。一個在烈日下奔波的人,來到樹蔭下會頓感清涼。一個在樹蔭和烈日之間來回穿梭的人是傻瓜。智者會恆常地安坐在樹蔭下。同樣地,一個明白真理的人,他的心智不會離開大梵(Brahman)。相反地,無明者的心智會在世間輪轉,飽受痛苦以後,再短暫地返回大梵裡體驗快樂。事實上,所謂的世間只是念頭罷了。當世間消失,也就是沒有念頭的時候,心智便會經驗到快樂;當世間顯現的時候,心智就會經驗到痛苦。

 

二十五、什麼是真知灼見?

 

守默就是真知灼見。守默就是讓心智消融在自性裡。心電感應、感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和天眼通都不是構成真知灼見的條件。

 

二十六、無欲和智慧之間有什麼關係?

 

無欲就是智慧。兩者沒有差別,它們是同樣的意思。無欲是克制心智不追逐任何客體;智慧意味著客體不再顯現。換言之,不追求自性以外之物就是離執或無欲;不離自性就是智慧。

 

 

二十七、自我參問和冥想有什麼不同?

 

自我參問是讓心智留守在自性裡。冥想是觀想自己是大梵、存在-意識-至福。

 

二十八、解脫是什麼?

 

解脫就是透過參究繫縛的本質,進而證悟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