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玛那斯拉曼
拉玛纳静修处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蒂鲁瓦纳马莱备受尊崇的阿鲁纳查拉山脚下,是精神启蒙的深刻象征。 这个神圣的圣地由受人尊敬的圣人拉马纳·马哈希 (Sri Ramana Maharshi) 创建,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朝圣地,吸引着来自不同背景的求道者,他们被自我探究和非二元性教义的磁性诱惑所吸引。
拉玛那·马哈希的灵性之旅始于十六岁时的变革性觉醒。 1896 年,他离开蒂鲁楚利的家,踏上了前往阿鲁纳恰拉邦的朝圣之旅,最终在圣山周围的僻静洞穴中定居下来。 多年来,他沉浸在孤独的沉思中,深入探索自我实现的深处。
拉玛那·马哈希的存在的消息广泛传播,召唤着弟子和奉献者寻求启蒙之路的指导。 道场逐渐在他深爱的母亲阿拉加玛 (Alagammal) 的三摩地神殿周围成形。阿拉加玛于 1922 年 5 月 19 日去世。最初,在一座简朴的小屋旁边建起了一座纪念她的神殿。 Paliteertham 水域用于沐浴,Ramanateertham 水域用于仪式。 信徒们慷慨解囊,维持修道院的运转,并为公共厨房捐款。 到 1924 年,修道院的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增建了两间小屋,一间位于三摩地寺对面,另一间位于北面。 修道院的中央建筑旧大厅开始兴建,作为拉马纳·马哈希的演讲和集会的核心。 来自印度和国外各个角落的信徒聚集在道场,沉浸在圣人的面前并寻求他的精神指导。
尤其是旧大厅,成为精神交流的焦点,奉献者坐在宁静的氛围中,被拉马纳·马哈希的明显恩典所笼罩。 他的眼睛放射出神圣的爱,他的话语一说出来,就照亮了来访者的心灵。 冥想没有严格的规则; 即使在夜间,游客也可以自由进出。
拉马纳·马哈希 (Ramana Maharshi) 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尤其是 1949 年在他的左臂上发现了肉瘤,但这并没有阻止修道院的活力。 即使在他于 1950 年 4 月 14 日圆寂之后,道场在他弟子的管理下仍继续蓬勃发展。 他的深刻教义提倡自我探究和实现“我是”,与寻求从生死循环中解脱的精神追求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在随后的几年中,拉马纳静修处进行了扩建,以容纳不断增加的游客。 新设施的增加,如宾馆、冥想大厅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增强了道场的服务,为求道者提供了充足的精神探索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修道院既不募集捐款,也不拥有初始资金。 资金的主要来源来自参观者的自愿捐款和静修院出版物的销售收入。 一群虔诚的信徒在道场内无私地服务,完全是因为他们对事业的奉献。 道场的工作人员仍然很少,除了薄伽梵的恩典之外,奉献者没有得到任何有形的服务回报。 从清晨到深夜的持续运作强调了这样的信念:薄伽梵的永恒仁慈维持着每一个方面。
目前,道场内有几家宾馆,为信徒免费提供住宿。 此外,它还设有一个药房,以满足不幸者的医疗需求,一个为奶牛提供庇护所的戈沙拉,以及一个为年轻男孩提供教育的吠陀路径。 这些努力证明了道场致力于为精神追求者和更广泛的社区服务,而这一切都得到薄伽梵·拉马纳·马哈希的持久恩典的支持。
道场并没有立即出现。 起初,只有一个用竹竿搭建的棚子和用棕榈叶搭建的屋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人数不断增加,捐款不断涌入,并建造了常规的静修场所——拉玛纳坐的大厅、办公室、书店、药房、男性访客的客房以及为那些做礼拜的客人准备的几间小平房。 停留时间更长。 一群苦行僧在帕拉科图修道院西边的一片小树林里建立了一个殖民地。 随着牛拉克什米的出现,牛棚和大厨房一起建造起来,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游客需求。 拉玛纳心疼的是照顾奶牛和喂养人们,特别是苦行僧和穷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阿拉加马尔母亲的墓地上方建造了一座正式的寺庙,即马特鲁布特斯瓦拉寺庙,每天的礼拜活动仍然在那里进行。
拉玛纳绝不允许向他表现出任何偏好。 在餐厅里,他对这一点很坚定。 哪怕是给了他一些药或者补品,他也想和大家分享。 静修所的管理也不是他所关心的。 如果制定了规则,他会第一个遵守,但他自己却没有制定任何规则。 他的工作纯粹是精神上的:默默地引导聚集在他周围的不断增长的奉献者家庭。 拉玛纳 (Ramana) 的弟弟 Niranjanananda Swami (Chinna Swami) 成为道场经理或 Sarvadhikari。
所有注意力的焦点是冥想大厅(老大厅),奉献者与马哈希坐在一起。 大厅里寂静的动态因他的优雅而充满活力。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神圣的爱,必要时他有力的话语照亮了来访者。 没有任何规则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或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冥想。 早些年,门从来不关,甚至晚上也有人来陪他。

Samadhi Shrine
由于担心所有游客都可以随时接近他,拉马纳从未离开过道场,除了每天早上和晚上在山上和帕拉科图(邻近的苦行僧聚居地)散步之外。 早年,他有时会走环山环路(Giri Pradakshina)。
1949年,拉马纳的左臂被查出患有肉瘤。 尽管接受了严格的医疗护理,但 1950 年 4 月 14 日,他的身体显然已接近生命终点。 晚上,当奉献者们坐在专为薄伽梵生病期间方便而建造的房间外的阳台上时,他们自发地开始唱起“Arunachala Siva”(字母的婚姻花环)。 拉玛那一听,眼睛睁开了,闪闪发光。 他露出一个短暂的微笑,带着难以形容的温柔。 幸福的泪水从他的眼角滚落下来。 再深吸一口气,就再也没有了。
就在那一刻,晚上 8 点 47 分。 一颗巨大的星星缓慢地划过天空,向东北方向飞向阿鲁纳恰拉峰。 许多人甚至远在孟买都在天空中看到了这个发光体,并被其奇特的外观和行为所震惊,他们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他们的师父的去世。
尽管时光流逝,拉玛纳静修所仍然是真理寻求者坚定的庇护所,在这里,心灵的喧嚣消退,纯粹意识的本质渗透到内心。 如今,静修处继续其精神传播的传统,举办静修、冥想课程和萨特桑,回响着拉马纳·马哈希的永恒智慧。 当太阳落在雄伟的阿鲁纳恰拉山后面,将空灵的光芒投射在静修院的地面上时,人们情不自禁地被对这个神圣居所的深深崇敬感所笼罩,在这里,自我的永恒之舞在寂静的辉煌中展开。